我又來啦~ 這回有預約,我要吃飯去。
吃飯之前接到通知:要記得穿襪子,好保護古蹟的檜木地板。
今天貓貓不在門口,有點小小的失落。
怎麼說呢,為了彰顯這個保護計畫,計畫當中的每個環節都照顧得很好;你看LOGO真是做得非常詳盡。
今天訂位在書齋,之前有畫扇子的活動,室內的佈置比較多些;不過這幾幅字帖,就彰顯出那個文人氣息與風範來。
小時候我外婆家這種門上面漆得是帶點淡青的綠,玻璃上面一樣有那種不透明變成微透明的部份;我喜歡日是老房子,因為那是長養我童年的一部分。
很喜歡這個長廊,小時候坐在長廊,看著滿院子的綠意,有時什麼都不做、光是觀察著生活當中的點滴,都是一種靜謐的樂趣。時光在木頭紋路上散發著光彩,對於歷史能夠發揮的功效,在木頭顯現的光澤度上面,我是折服的。
環境上面,今天用餐的整體氛圍很不錯,顧客們也都很能夠配合;雖然天氣很熱、來的人都揮汗如雨,不過在內部坐著,還是沒什麼被干擾到。服務生也都安靜的來去,安靜的幫忙招呼,蠻好的地方。
就是這個檜木地板,雖然沒有聞到香氣,不過你看那個沉穩的木色、光澤,多美!
外婆家那台從日本原裝進口的鋼琴,今年去了另外一個有緣人的家裡面;看著鋼琴變成陳設,其實心裡會有不捨。現在觀念漸漸改變,不再喜歡囤積物品;東西要用才能凸顯出價值,而且用了才能養護物品。想這些鋼琴,當年都有多少人叮叮咚咚過,以前練琴動輒一個小時以上、彈到睡著這種沒出息的事情,對我來說,還是歷歷在目。
房子裡面有些老照片,那種生活化的味道很明顯,我喜歡;至少在氣氛上頭會讓來的人覺得「這是個生活空間,不是商業用地。」不管是放鬆,或者是更小心的使用,應該都有幫助。
店裡面幾個地方都有這個告示(正門口就有一個啦!)
人文意識抬頭,在追求物質繁榮進步的同時,會有一部分的聲音去尋求歷史的定位,在展望未來的同時,也能保存過去的足跡。
餐點來啦,這是生魚片定食。
和風雞腿
日式炸豬排(擺設上面鬆散了一點,覺得有些空虛。)
醬料有梅子泥,這個好!
旗魚西京燒
本日最愛:滷豆腐,很入味、調味上鹹甜適宜,空口吃也無妨。
這個是限量供應,不過也許週日人多,火候上控制得不是很好;印象中這個平常我們叫做「味噌魚」的作法,調味上因為用味噌醃製,魚肉的水分脫去,理論上鹽分控制得宜的話,會變得比較Q彈。烘烤的時候,還要注意水分控制,不能過乾,不然咬起來就是活脫脫一塊高不成、低不就的半吊子魚乾。今天這西京燒,沒有師傅篤定的燒製,比較像是倉促而成、過老的一塊偏鹹魚片,很可惜。
屋子沒有打掉所有的老東西,窗戶上面那個旋鈕我沒有拍好、沒得放,不過你看這插座與電燈開關,多讓人回味。
將屋外共用餐區稱為「廣緣」感覺真好,廣結善緣!
這老屋,因為使用者、因為保管者、因為租用者,有了好福氣,他不會在被遺忘的時光陳腐掉。而靜靜的繼續顯揚,屬於老屋的那份美麗。
底下兩張,是馬老師的資料,憑弔一下。(因為學佛,對於「老師」的稱謂,看得比「教授」重,這是尊稱。)
其實這才是今天的重點,不過,希望各位好好善用那一百元的門票費,好好用心觀賞,就也只放這張給大家看囉!
場地的話,從和平東路轉入青田街,在右手邊,很近!
場地有人數限制,所以難免必須在外等候,請記得防曬、帶水。
照片放大之後,在現場看,又是不同的感動,很讚的!
跑去
甘味處 麻糬屋:永康街4巷16號 02 2391 8633
原本是會社員的老闆,總是綁好頭巾,默默在那裡揮汗如雨的用簡單的烤箱烤著麻糬。老闆娘總是微笑著為我們介紹品項,細心的觀察著何時要為我們加茶水。PTT士林版以及美食版上常常有許多推薦的文字,而真實的狀態是他們在士林夜市從最小坪數開始到大概囊括了至少三個最小坪數攤位的面積,然後搬遷到永康街現址(老闆實在不喜歡夜市髒亂的環境)。
冰的芝麻湯,本來以為會是習慣的芝麻糊,一嘗之後是驚為天人!磨細了的芝麻,已經很迷人,但是老版為了增加口感的層次,還加了很多粗磨的芝麻顆粒;所以,除了香與滑,還會有「咖姿咖姿」的口感,隨著咀嚼,迸發出更多芳香來!
熬製過的黑糖糖漿,在相機捕捉的光影裡頭,有美麗、沉穩的光澤。
到永康街,雖然有了低消(100元)的限制,不過同時口味也多了起來。今天老闆讓我們嘗試了一些比較特別的味道:蕃茄辣椒、咖哩,光是那些層次豐富的醬料,就很迷人了,也同時開啟了「麻糬世界其實很廣大」的眼界。店裡面有一款「九宮格」,會依照季節做不同的變化,像那個枝豆泥就是夏天專屬。很棒吧!在工作上有所投入,是職人的歡喜與驕傲。
很容易被誤會是現磨山葵吧!這是枝豆泥(就是毛豆啦)
留言列表